身為一個長年揹著相機、開著車在臺灣各處鑽的旅人,我特別鍾情那些藏在山裡、有故事的地方。這次,我開著我那輛飽經風霜的老車,一路蜿蜒上山,目的地就是新竹五峰鄉清泉部落深處的「張學良文化園區」。說實話,上山的路比我預想的要窄一些,會車時得特別小心,但當抵達目的地,看見那片群山環抱、綠意盎然的開闊地,還有那幾棟靜靜佇立的日式老屋時,旅途的那點小顛簸頓時就值得了。這裡,就是曾經叱吒風雲的「少帥」張學良將軍,與夫人趙一荻女士度過長達十多年軟禁歲月的地方。踏進園區,彷彿走進了一段被封存的歷史時光。
張學良文化園區的核心,就是張學良夫婦當年實際居住的故居。這棟典型的日式木造建築,外觀非常簡樸,黑瓦、木牆,散發著濃濃的昭和風情。走進去參觀,內部空間不大,格局一目瞭然:幾個榻榻米房間、簡單的起居空間和廚房。老實說,故居內部比我預想的要簡樸得多,幾乎沒有任何奢華的裝飾或大型傢俱,只有一些簡單的桌椅、床鋪和生活用品複製品(原始文物多已移至他處珍藏)。這種極致的簡樸,反而更深刻地讓人感受到當年他們失去自由、遠離繁華的處境。站在那小小的房間裡,看著窗外鬱鬱蔥蔥的山景,我忍不住想像,當年意氣風發的少帥,每天面對同樣的風景,心裡該是怎樣的波濤洶湧?那份巨大的心理落差與無奈,光是想想就讓人唏噓。
| 展覽館重點展覽內容 | 特色說明 |
|---|---|
| 張學良生平大事紀年表 | 詳細圖文並茂,從出生到晚年,關鍵事件清晰呈現(包含西安事變背景與影響)。 |
| 東北時期的珍貴照片與文物 | 展現少帥年輕時的意氣風發與東北軍的實力(軍裝照特別有氣勢)。 |
| 幽居歲月的生活點滴 | 在新竹清泉、高雄西子灣、北投等軟禁時期的照片、書信(字跡很好看)、日用品。 |
| 西安事變的深度解析 | 多角度呈現事件背景、過程、各方反應及歷史評價(內容很豐富,值得細看)。 |
| 與趙一荻女士的愛情故事 | 動亂時代下堅貞不渝的感情軌跡(老照片特別動人)。 |
除了故居,園區內還設有「張學良紀念館」,這裡是深入瞭解少帥一生的重要場所。紀念館的策展相當用心,不是那種死板板的歷史教科書陳列。一走進去,就被一條清晰的「張學良生平大事紀年表」吸引住,從他出生在東北軍閥家庭,到成為少帥、主政東北,經歷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再到漫長的幽禁歲月,直至晚年定居夏威夷,重要事件脈絡一目瞭然,搭配許多珍貴的歷史照片,讓這段複雜的歷史變得容易理解。裡面展出了許多他在東北時期的照片,年輕的少帥穿著筆挺軍裝,英姿勃發,眼神銳利,那種掌控一方、揮斥方遒的氣魄,即使透過老照片也能強烈感受到。與故居的簡樸形成強烈對比的,是他早年生活的照片,那種錦衣玉食、手握重權的模樣,更能讓人體會他後來人生境遇的劇烈轉折。
紀念館對於西安事變有相當深入的呈現。我個人覺得這部分做得很好,它不只是單純講事件本身,而是把當時中國面臨日本侵略的危急存亡背景交代得很清楚,讓你能理解張學良和楊虎城將軍為何會做出「兵諫」蔣介石、要求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決定(這在當時需要多大的勇氣和魄力啊!)。展板上也呈現了不同立場對此事變的評價與解讀,讓參觀者能有更多元的思考角度,而不是單一的歷史結論。這點我覺得很棒,歷史本來就該多聽幾種聲音。
當然,展覽也少不了少帥與趙四小姐(趙一荻)那段被傳頌的愛情故事。看著一張張他們在艱難歲月中相依相伴的老照片,那份在動盪時代下顯得格外珍貴的感情,確實令人動容。趙四小姐放棄優渥生活,選擇陪伴被幽禁的張學良,這份情意,在展覽的字裡行間和影像中,真實地傳達出來。紀念館裡還有不少張學良的墨寶複製品,他的字寫得挺有風骨的,從一些信件和詩句裡,也能窺見他晚年的心境。
張學良文化園區另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地方,是其絕佳的自然環境。園區位於上坪溪畔,依山傍水(那溪水真清澈!),規劃得相當清幽雅緻。走出展館,沿著平整的步道散步,四周是蒼翠的山巒,空氣清新得帶著點甜味(可能是心理作用?),耳邊是潺潺的流水聲和清脆的鳥鳴。園區裡保留了當時將軍夫婦種植的菜圃遺跡(想像將軍親手澆菜的畫面),還有他們散步、休憩時會經過的吊橋(清泉一號吊橋)也修復得很好,走在上面晃晃悠悠,俯瞰腳下碧綠的溪水,讓人不自覺放慢了腳步(拍照效果也很好喔)。園區內還設定了一些解說牌,講述當地的泰雅族文化與歷史,讓遊客在瞭解張學良故事的同時,也能認識腳下這片土地的原住民脈絡。這點融合做得不錯。
坦白說,我原本以為張學良文化園區會是個比較沉重、嚴肅的歷史場所。但實際走訪後發現,它巧妙地將歷史的厚度與山林的靜謐結合在一起。你可以沉浸在展館裡,感受那段風起雲湧的時代與人物命運;也可以放慢腳步,在園區的林蔭步道間散步,享受清泉部落特有的寧靜與清新空氣。那份獨特的氛圍,很難用言語完全形容,需要親自來體會。如果你是歷史愛好者,這裡絕對是寶藏;即使你對歷史沒那麼熱衷,這裡的山光水色與寧靜氛圍,也非常值得來放鬆身心。
張學良文化園區資訊
門票
好訊息是,張學良文化園區目前是免收門票的!這點對於遊客來說非常友善,可以免費參觀故居和紀念館,自由地在園區內散步、親近自然。也因為免門票,讓我更願意推薦給大家,沒有負擔地來走走看看歷史、呼吸新鮮空氣。不過,停車場是需要收費的(後面會提到)。
開放時間
園區的開放時間非常固定,方便遊客安排行程:
- 每週二至週日:上午 9:00 至 下午 5:00。
- 每週一:固定休館(遇國定假日則順延至假日後第一個工作日休館)。
- 農曆除夕及大年初一:休館。
要注意的是,園區的開放時間只到下午5點,清泉部落位置較偏遠,山路開車需要時間,所以建議最晚下午3點半左右抵達,才能有比較充裕的時間(大約1.5-2小時)好好參觀故居、紀念館,並在園區內悠閒散步、拍拍照片。別像我第一次傻傻地下午4點才到,只能匆匆趕進度,錯過不少細節。

交通 & 停車
要抵達張學良文化園區,自駕絕對是最方便、最推薦的方式。因為它位在新竹深山裡的五峰鄉清泉部落,大眾運輸工具班次非常少,耗時又缺乏彈性。
- 自行開車:
- 主要路線:從國道3號竹林交流道(約90K處)下 → 接120縣道往內灣、尖石方向 → 經過內灣後續行120縣道 → 在35.6K處(八五山登山口附近)轉竹60線(往清泉、土場方向)→ 沿著竹60線一路蜿蜒上山 → 約行駛21公里即可抵達清泉部落 → 依指標前往張學良文化園區(園區設有專用停車場)。
- 導航設定:可以直接設定「張學良故居」或「張學良文化園區」,導航通常很準確。
- 路況提醒: 竹60線部分是山路,蜿蜒且部分路段較窄,尤其假日車多時,會車務必小心謹慎,駕駛經驗不足的朋友可能會有點壓力。建議出發前查詢路況(可上新竹縣政府交通旅遊網或警廣),避開颱風暴雨後前往,以免遇到落石或道路中斷。暈車藥最好也備著,那山路轉啊轉的,真的容易暈。
- 停車資訊: 園區旁設有頗為充裕的「張學良文化園區專用停車場」(通常足夠,除非連假爆滿)。停車費是計次收費:小型車每次100元(假日),平日則是50元(確切費用以現場公告為準,有時會有調整)。停車費需用現金支付,記得準備零錢。停好車後,走一小段路(約3-5分鐘)就能進入園區,很方便。
- 大眾運輸:
老實說,非常不推薦!班次極少,轉乘麻煩且耗時長。
- 從竹東火車站(或竹東下公館站)搭乘新竹客運【5630 竹東 - 清泉】路線。
- 這條路線班次極少(一天可能只有幾班),行車時間又長(單程約需1.5至2小時),時間非常不彈性,且下車後還需步行一小段才能抵達園區。除非你時間多到沒處花,或者就是鐵了心想體驗公車遊深山,否則真心建議開車或包車/共乘。

景點必去
園區範圍不算超級大,但重點很集中,以下幾個點絕對不能錯過:
- 張學良故居: 這當然是核心中的核心(前面介紹過了)。親眼看看少帥夫婦真實生活了十多年的空間,感受那份歷史的臨場感。注意內部不能拍照(要保持安靜和尊重),但外觀可以隨意拍。
- 張學良紀念館 (展覽館): 深入瞭解少帥一生全貌的地方(前面詳細介紹過)。內容豐富,資料翔實,建議花時間好好看,特別是關於西安事變和幽居歲月的部分。
- 清泉一號吊橋: 橫跨上坪溪,連結園區與對岸(通往三毛夢屋、將軍湯等景點)。紅色的橋身在綠山藍天下非常醒目,走在上頭晃晃悠悠,視野開闊,是拍照打卡的熱點(記得注意安全)。
- 張學良銅像: 位於園區內顯眼處,銅像呈現晚年張學良著便服、神情平和的樣貌,與故居的歷史氛圍形成對話。
- 環園步道與溪畔風光: 一定要留點時間在園區內走走。沿著規劃完善的步道,欣賞上坪溪清澈的溪水(水真的超乾淨!)、周圍的青山綠樹。環境維護得非常好,清幽怡人,讓人心曠神怡。菜圃遺跡處也可以駐足想像一下當年情景。
- 原住民文化解說牌: 在散步時留意一下園區設定的解說牌,瞭解一下清泉部落的泰雅族文化與歷史背景,會有更深一層的認識。

清泉部落周邊順遊景點
離開張學良文化園區,清泉部落還有幾個很有特色的小景點,非常適合安排在一起順道走走(都在步行可達範圍內),讓旅程更豐富!
清泉藝術之森 (原丁神父館)
介紹:這裡原本是西班牙籍的丁松青神父(Father Barry Martinson)在清泉服務時的住所。丁神父不僅是神職人員,也是位才華洋溢的藝術家(畫畫、寫作、音樂都很棒)。他將這棟老建築改造成融合原住民元素與個人藝術創作的空間,充滿獨特的美感與溫馨寧靜的氛圍。現在由新竹縣政府委託營運,成為展示丁神父藝術創作、推廣部落藝文的空間「清泉藝術之森」。裡面可以看到他的畫作、書籍,感受他對這片土地和族人的愛。整個環境非常靜謐,有種與世隔絕的美。
地址:新竹縣五峰鄉清泉256-6號 (張學良文化園區對岸,過清泉一號吊橋即達)。
交通:從張學良文化園區出來,走過清泉一號吊橋,對面斜坡上去就是,步行約3-5分鐘。
營業時間:週二至週日 09:00 - 17:00 (週一公休)。免費參觀。
三毛夢屋
介紹:這裡是已故知名作家三毛(陳平)在1980年代短暫居住過的地方。當年三毛來到清泉,愛上這裡的寧靜山景,租下這間可以俯瞰山谷的老紅磚屋居住、寫作。雖然她居住的時間不算太長,但這間小屋對許多三毛的書迷而言,具有特殊的情感意義。小屋現在由當地居民經營,一樓作為咖啡小鋪(提供簡單飲品),二樓則保留了三毛居住時的小書房樣貌(需付清潔費參觀),展示一些照片和複製手稿。地方不大,但對三毛迷來說,是個充滿追思情懷的小角落。咖啡鋪的視野很好,可以坐下來喝杯咖啡,享受山景。
地址:新竹縣五峰鄉桃山村民石380號 (就在清泉藝術之森 (原丁神父館) 的旁邊山坡上)。
交通:參觀完清泉藝術之森,沿著指標往上步行約2-3分鐘即可抵達。
營業時間:週六、週日 09:30 - 17:00 (週一至週五通常不開放,建議出發前確認)。二樓參觀需付清潔費約30-50元(可折抵消費)。

清泉溫泉 (將軍湯)
介紹:清泉地區擁有天然的溫泉資源。在日治時期就已開發,據傳張學良將軍幽居清泉時,也常來此泡湯紓解身心,因此又被稱為「將軍湯」。現在這邊規劃了公共的免費露天泡腳池(泉質是無色無味的弱鹼性碳酸泉)。水溫非常舒適(約42-48度),走累了來這裡脫下鞋襪泡泡腳,一邊欣賞周邊的山林溪谷景色,超級享受!是放鬆疲憊雙腳的好去處(記得自備小毛巾擦腳)。除了免費泡腳池,附近也有幾家溫泉民宿或會館提供付費的湯屋或大眾池選擇。
地址:新竹縣五峰鄉清泉橋旁 (離張學良文化園區不遠,沿著上坪溪往下游方向走)。
交通:從張學良文化園區出來,沿著溪畔步道往下游方向步行約5-8分鐘即可看到泡腳池。
營業時間:戶外泡腳池24小時開放(免費),但建議白天前往比較安全舒適。旁邊付費湯屋則有各自營業時間。
桃山國小 (清泉分校)
介紹:這是一所迷你的森林小學,位於前往張學良故居的路上(會先經過)。學校本身不大,但其獨特之處在於校園內有一座「張學良教育紀念館」(規模較小,主要展示他與清泉教育相關的點滴)。校園環境清幽乾淨,充滿原住民文化氣息(牆上有許多泰雅族圖騰的彩繪)。如果時間充裕,路過時可以稍微停下腳步,在校門口拍拍照,感受一下這深山裡充滿活力的學習天地(進入校園參觀請務必保持安靜,尊重師生上課)。
地址:新竹縣五峰鄉桃山村4鄰76號 (在竹60線抵達張學良文化園區前會先經過)。
交通:開車前往園區必經之路旁。
營業時間:非學校開放時間(如假日、放學後)僅能在外圍參觀、拍照。上課期間一般不對外開放參觀校舍內部。
常見問題 Q&A
Q:參觀張學良文化園區需要預約嗎?
A: 不需要!張學良文化園區是免費開放參觀的景點,無需預約。直接前往即可。只有大型團體(例如遊覽車)可能需要事先聯絡管理單位,一般散客完全沒問題。
Q:園區內有餐廳可以用餐嗎?
A: 園區內部沒有正式的餐廳。不過,在園區入口停車場附近,以及清泉一號吊橋對岸(往三毛夢屋方向),會有一些當地居民經營的小攤販或小店,販賣簡單的原住民風味小吃(如山豬肉香腸、竹筒飯、小米麻糬)、烤地瓜、飲料(愛玉、山粉圓等)和咖啡。建議可以嘗試看看這些在地小食,或者自備一些輕食、麵包和水上山。若要吃正餐,清泉部落內也有幾間原住民風味餐廳(如迦南山莊、桃山餐廳等),但選擇不多且可能需等待,最好有心理準備或先電話詢問。
Q:安排張學良文化園區行程,建議預留多少時間?
A: 如果只參觀張學良文化園區本身(故居、紀念館、園區散步、拍拍照),建議預留 1.5 - 2 小時 比較充裕。如果還計畫順遊附近的清泉藝術之森、三毛夢屋、泡個溫泉腳,則建議抓 3 - 4 小時(含交通移動時間)。如果是悠閒的一日遊,可以把整個清泉部落的主要點都走遍,搭配用餐,大約需要 4-5 小時。記得考量上下山的交通時間(從竹東或內灣上來,單程開車抓50-70分鐘比較保險),避免太晚下山開危險的山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