炸海鮮:酥脆秘訣、食材挑選與實戰問題解答

講到臺灣嘅夜市精髓,除咗香氣四溢嘅小食,嗰種金黃酥脆、一咬落去「喀哧」一聲嘅炸海鮮,絕對係靈魂所在!我成日都諗,點解明明都係用油炸,屋企整出嚟嘅效果,同攤頭阿伯炸嘅差咁遠?係咪有咩秘訣收埋收埋?今日,就等我呢個食勻北中南夜市嘅老饕,同大家掏心掏肺分享我研究多年嘅「炸海鮮」心得啦!唔止係食譜咁簡單,由點揀食材、用咩粉、點樣炸先唔油膩,一一拆解。記住,我哋追求嘅唔係炸熟,而係極致嘅「酥、香、鮮」三字!

【食譜篇】:唔係死記硬背,而係掌握節奏嘅藝術

好多人以為上網搵個「炸海鮮」食譜,跟住做就得。喂,大佬啊!炸嘢好講究狀態㗎,氣溫、濕度、海鮮本身嘅含水量,甚至當日嘅心情(笑),都會影響成果。我嘅食譜唔會寫死幾克幾毫升,反而會教你點樣靠觀察去調整。

  • 核心精神:薄脆外衣 + 多汁內裡。一切嘅動作都係為咗達成呢個目標。外衣太厚?食粉唔食海鮮!炸過火?海鮮縮水變柴皮!火候唔夠?粉漿吸飽油,膩到暈!
  • 我嘅萬用基礎粉漿比例(參考用,必須調整!):
    • 低筋麵粉:地瓜粉(蕃薯粉) = 大約 3:12:1 (想更脆就提高地瓜粉比例)
    • 冰水:慢慢加,加到粉漿流落嚟時,好似「絲帶」咁,有連續性但唔會太稀掛唔住食材。(夏天要用更冰嘅水!)
    • 少少鹽、胡椒粉調味 (唔好太鹹,海鮮本身有淡味)
    • 個人癖好:我會落少少蒜粉同埋一小匙泡打粉 (Baking Powder),幫助更酥鬆。 但係!呢個步驟好危險,泡打粉落多咗會有怪味,新手唔建議亂試!
  • 醃料:Less is More! 海鮮貴在「鮮」字,尤其係白身魚、鮮魷、蝦呢類。我通常只係用少少米酒(去腥)、少少鹽、少少白胡椒粉、幾片薑醃 10-15分鐘 就得。醃太耐太鹹會搶曬海鮮嘅鮮甜。除非你係整椒鹽風味,咁就另計。記住,炸完之後仲可以調味㗎嘛!
  • 油溫!油溫!油溫! (好重要所以講三次)呢個係決定性關鍵!好多屋企人炸嘢失敗,就係衰喺唔識睇油溫。
    • 點測試? 滴一小滴粉漿落油鍋:
      • 沉底,慢慢浮起 -> 油溫太低 (
      • 沉到中間即刻浮起,周圍有細泡 -> 中溫 (約160-170°C) ->最適合落食材初炸
      • 一落就浮面,快速冒泡 -> 高溫 (約180-190°C) -> 最適合搶酥、逼油
    • 雙重炸法(個人極推!):
      1. 初炸 (中溫 160-170°C): 將上好粉漿嘅海鮮落鑊,炸到定型、淺金黃色就撈起(大約7-8分熟)。呢個步驟係要炸熟透同埋固定外衣。一次唔好落太多,會拉低油溫!
      2. 搶酥 (高溫 180-190°C): 將初炸好嘅炸海鮮全部回鑊,大火快炸 30秒至1分鐘,直到金黃酥脆。呢下係靈魂!逼走多餘油份,外衣就會達到「喀哧」境界!撈起後瀝乾油,最好放喺網架上攤涼少少(直接放碟會變濕軟)。
  • 小工具好幫手: 夾子(唔好用筷子撩,易甩粉)、溫度計(強烈建議新手投資一支)、瀝油網架(必備!)、廚房紙巾(吸表面油)。講真,唔好慳呢啲錢,佢哋真係幫你提升成功率好多。


夜市級酥脆排行榜(我嘅主觀心水)

我試過咁多組合,以下係我覺得最容易達到夜市攤檔嗰種「空氣感」酥脆效果嘅粉漿型別(由易掌握到需要技巧):

粉漿型別 酥脆度 吸油度 難易度 特點/適合海鮮 我嘅評價
純地瓜粉 (粗粒) ★★★★☆ ★★☆☆☆ ★☆☆☆☆ 蝦、魷魚圈、柳葉魚 最簡單粗暴!粒粒脆感明顯,但外衣較厚實。
麵粉+地瓜粉(粗) ★★★★☆ ★★★☆☆ ★★☆☆☆ 百搭!尤其花枝、蚵仔、魚塊 平衡之選!夠脆唔會硬過頭,較易掌握。
麵粉+玉米粉 ★★★☆☆ ★★★☆☆ ★★☆☆☆ 白身魚片、軟絲 顏色金黃靚仔,脆度較細緻,但冇地瓜粉咁「刮嘴」。
吉列炸法(麵包糠) ★★★★★ ★★★★☆ ★★★★☆ 炸蝦天婦羅、魚排 極致酥鬆空氣感!但吸油多、易燶,技巧要求高。 (我用得少)
啤酒麵糊 ★★★★☆ ★★★☆☆ ★★★☆☆ 任何想試新嘢嘅時候! 氣泡感強勁,有獨特香氣,但比例難捉摸,易回軟。

(註:★越多代表程度越高/越難)

睇到冇?連最簡單嘅純地瓜粉都可以做出好效果!所以唔需要一開始就挑戰高難度組合。我自己最常用 麵粉+粗粒地瓜粉,貪佢穩陣又百搭。講開又講,我係基隆廟口某間老攤嘅忠實粉絲,佢哋炸花枝就係用純粗地瓜粉,炸到好似穿咗件水晶盔甲咁,脆到不得了,入面嘅花枝仲係彈牙多汁!呢種就係炸海鮮嘅最高境界啦!

【食材篇】:唔係乜嘢海鮮都適合俾油炸㗎!

炸海鮮食得就係貪佢嗰股鮮味同獨特口感。如果食材本身唔新鮮,或者質地唔啱,點炸都係嘥氣。點揀?聽我講:

海鮮種類:邊啲係「炸界」天選之子?

  • 蝦: 絕對係炸海鮮嘅頂流明星!要揀殼色光亮、肉質緊實、頭身連線緊密。中蝦、草蝦最常見。記得剪腳、去腸泥(背部劃開),但留殼炸會更香!蝦頭入面啲膏炸過係極品!我試過用唔新鮮嘅蝦,炸完肉質「黴烚烚」,完全冇嗰種彈牙感,仲有陣怪味,結果成碟倒咗,超級浪費!
  • 魷魚/透抽/軟絲/小卷: 呢類「頭足類」係另一位巨星!肉體厚實、有光澤、表面黏液清澈為佳。切圈、切花(幫助快熟同捲曲)、或者整隻小卷直接炸都得。新鮮嘅咬落去係「嗦嗦聲」咁脆彈!記住唔好炸過龍,變橡皮筋就GG。
  • 蚵仔 (牡蠣): 臺式炸海鮮經典!一定要揀飽滿肥大、色澤灰黑帶光澤、冇異味嘅。洗嘅時候溫柔啲,唔好整穿佢。裹粉要輕手,盡量保留佢嘅juicy感。澎湖、東石嘅蚵仔都好有名。不過蚵仔好易出水,裹粉前一定要徹底抹乾!唔係粉漿會甩曬。
  • 魚類:
    • 白身魚 (鱈魚、魴魚、鯛魚、多利魚): 肉質細嫩冇暗刺,適合切塊炸。要睇魚肉係咪結實有彈性、冇瘀血或異味。急凍嘅解凍後要印乾水。
    • 柳葉魚/多春魚: 連骨食,炸到酥脆,重點係肚裡面啲春!要揀腹部飽滿、魚眼明亮嘅。炸完趁熱食,骨都食得!
    • 小提醒:油脂重嘅魚(如三文魚、秋刀魚)唔係咁適合純炸,油上加油會好膩。
  • 蟹腳/蟹鉗: 通常用雪場蟹腳或者帝王蟹腳,已經拆好肉。肉質唔好太鬆散為佳。裹粉炸完點沙律醬,係另一種風味。不過我覺得有啲貴,價效比唔算高。
  • 其他創意: 幹貝(帶子)、魚下巴、甚至是炸魚皮!只要夠新鮮、質地適合,都可以試下。我喺臺南試過炸蝨目魚皮,脆到好似食薯片,超正!


新鮮度判別:老饕嘅火眼金睛

  • 氣味: 最重要!真正新鮮嘅海鮮,只有淡淡嘅海水味或者冇味。如果有明顯腥臭味、氨水味(好似廁所味)、甚至係藥水味,即係唔新鮮或者用藥過量,千祈唔好買!
  • 外觀:
    • 魚:眼珠清澈凸出(唔係凹陷或混濁),魚鰓鮮紅(唔係暗紅或褐色),魚鱗緊貼有光澤,魚肚冇爆開或瘀血。
    • 蝦、蟹、魷魚等:殼/皮完整有光澤,冇甩頭甩腳,冇變色(尤其係蝦頭變黑通常唔新鮮)。
    • 蚵仔、貝類:肉質飽滿,色澤自然(蚵仔灰黑帶透光感),殼冇破損,掂落去會收縮(表示仲生猛)。
  • 觸感: 魚肉、蝦肉緊實有彈性,按落去會回彈,唔會軟淋淋或者「餬口」。魷魚、軟絲表面應該係濕潤但唔「潺」。
  • 信任嘅攤商: 呢點好重要。搵相熟、信譽好嘅海鮮檔或者超市購買。問清楚來源(臺灣本港?進口?捕撈/養殖?),佢哋通常唔會呃你,尤其係熟客。我固定幫襯樓下個海鮮姨姨,佢話今日啲蝦係晨早返嘅「現流仔」,我就信佢!
真心話時間: 有次貪平喺街市買咗啲特價魷魚,翻到屋企開啟陣味已經唔對路,炸完咬落去係「韌」嘅,冇曬鮮味,仲有少少苦澀味!真係一肚氣!自此之後,我寧願買少啲,都一定要揀靚貨。炸海鮮,食嘅就係嗰啖鮮甜,食材唔靚,功夫再好都係假!

【做法篇】:鑊氣、耐心同埋少少「任性」

準備好哂食材同粉漿,終於嚟到最緊張刺激嘅環節——落鑊!呢個時候,真係要 專心、專心、再專心!分心好易燶㗎!

  1. 前置作業:滴水不漏嘅準備!
    • 海鮮處理乾淨、徹底抹乾! 呢步係生死關鍵!蝦去腸泥、魷魚去膜去軟骨切好、魚去鱗去內臟切塊、蚵仔小心洗淨。之後,必須!必須!必須! 用廚房紙徹底印乾表面水份,甚至攤開風乾一陣。一滴水都可以令粉漿掛唔實,仲會喺油鍋爆開,好危險!
    • 粉漿預拌好: 按你選擇嘅比例拌勻,達到之前講嘅「絲帶」狀態。保持冰凍或低溫(加冰水或將粉漿碗座冰),低溫能減少粉漿吸收過多油份。
    • 油鍋準備: 用深鍋(鑊),油量要足夠完全浸過食材。建議用 耐高溫、味道中性嘅油,如大豆沙拉油、芥花籽油、棕櫚油(好多攤販用)。花生油香但貴,橄欖油唔適合高溫炸。油溫計準備好!
    • 預備瀝油網架 & 廚房紙。
    • 開抽油煙機! 唔係成間屋都係油煙味。
  2. 裹粉:輕盈嘅藝術
    • 處理好嘅海鮮可以先輕輕撲一層薄薄嘅 乾粉(低筋麵粉或太白粉),呢個步驟叫「拍粉」,幫助濕漉漉嘅海鮮表面更容易掛上粉漿。
    • 將海鮮放入粉漿中,均勻裹上薄薄一層!記住係「薄」!唔係游水!拎起嚟,讓多餘嘅粉漿滴走幾秒。粉漿太厚炸出嚟會硬、油膩、蓋過海鮮味。有啲人鍾意沾粉漿後再沾一層「乾地瓜粉」加強脆粒感(類似鹽酥雞做法),咁都得,但真係要快手,否則濕粉漿會令乾粉結塊。
    • 裹好一件,立即落鑊炸,唔好堆積喺度等,粉漿會互相黏住!
  3. 油炸:掌控火候嘅心跳時刻!
    • 熱油: 開中大火將油加熱到 約160-170°C(中溫)。點測試?滴粉漿落去會沉到中間再浮起,周圍有細緻氣泡。
    • 初炸: 將裹好粉漿嘅海鮮 逐件、小心 放入油鍋(唔好掉!會濺油!)。一次唔好放太多,會令油溫驟降,導致吸油變膩。用夾子輕輕撥動,避免黏底同黏埋一齊。炸到 定型、顏色轉為淺金黃色(約7-8分熟),就撈起瀝油,放喺網架上。呢個過程好似幫佢哋「定型」同煮熟。
    • 升溫搶酥: 將爐火調至大火,讓油溫升高到 約180-190°C(高溫)。滴粉漿即刻浮面爆泡就啱。
    • 回炸: 將初炸好嘅所有炸海鮮,一次過或分小批, 全部快速倒回高溫油鍋!呢個時候油鍋會好熱鬧,滋滋作響!快速攪拌或掂幾下,炸 約30秒至1分鐘,觀察顏色變成美麗誘人嘅 金黃色,外殼睇落 超級酥脆,就即刻撈起!
    • 瀝油: 撈起嘅炸海鮮放喺 瀝油網架 上,讓多餘油份滴走。千祈唔好直接放碟或鋪廚房紙,熱氣會令底部嘅脆皮變軟!等佢攤涼 30秒到1分鐘 左右。
    • 調味: 趁熱!撒上你喜歡嘅調味粉!最經典係 椒鹽粉(胡椒粉+鹽+五香粉等混合)、辣味椒鹽芥末椒鹽。或者簡單撒少少鹽同檸檬汁都好正!鍾意重口味可以點沙律醬、塔塔醬、泰式酸辣醬。我就最愛單純嘅椒鹽,最能帶出炸海鮮嘅原味!


「炸海鮮」實戰常見災難 & 拆解

問題症狀 可能原因 解決方案/預防措施
外衣甩脫 1. 海鮮表面唔夠乾。
2. 粉漿太稀掛唔住。
3. 油溫太低。
4. 冇拍薄乾粉。
徹底抹乾!調整粉漿稠度。確保油溫夠熱至中溫先落鑊。拍少少乾粉先上漿。
外殼唔脆/好快變腍 1. 油溫唔夠高(尤其係冇回炸)。
2. 粉漿太厚。
3. 冇用網架瀝油,焗住。
4. 炸完冇即食。
務必用雙重炸法! 回炸搶酥係關鍵。粉漿要薄。用網架瀝油攤涼。炸好盡快食!
吸油好膩 1. 油溫太低。
2. 粉漿太厚。
3. 一次落太多食材拉低油溫。
4. 食材本身出水多。
確保油溫達標(初炸中溫,搶酥高溫)。粉漿薄!少量多次炸。食材務必抹乾!回炸逼油。
入面唔熟 1. 油溫太高,外面燶咗入面未熟。
2. 食材切太大舊。
3. 炸時間唔夠。
4. 夾生貨!
控制油溫,初炸用中溫確保熟透。食材切件大小要適中(如厚魚塊可先切薄或輕劃幾刀)。確保新鮮食材冇問題先炸。
外面燶咗 1. 油溫太高。
2. 炸太耐(尤其搶酥時唔留心)。
3. 粉漿含糖份易燶(如啤酒麵糊)。
搶酥時全程睇火!見好就收!用溫度計監控。含糖粉漿要特別留意火候同顏色。
粉漿結塊/好厚一嚿 1. 裹粉漿後擺太耐冇炸,粉漿吸水變稠結塊。
2. 沾乾粉時濕粉未滴乾就沾,令乾粉結塊。
裹好一件立即炸!沾乾粉前,讓濕粉漿滴走多餘漿液。動作要快狠準!
有油耗味 1. 用咗舊油或品質差嘅油。
2. 油溫過高燒焦雜質。
3. 油重複用太多次。
用新鮮、優質耐高溫油。炸前將油中雜質撈走。避免油溫過高。炸過深色或調味重嘅食材後,油會快變質,唔好慳,換油啦!
個人血淚史: 初學嗰陣,我試過貪心一次過炸曬啲蝦,結果油溫暴跌,啲蝦好似遊緊油泳咁,吸到成身油,出嚟變咗「油浸蝦」,冇曬脆口感,仲膩到食兩隻就投降!仲有一次掛住睇電視,搶酥嗰陣炸過龍,好好哋嘅花枝變成「炭燒花枝」,欲哭無淚啊!所以,專心同耐心真係好重要。

終極提醒:炸海鮮要即炸即食! 嗰啲「喀哧」嘅酥脆感同滾熱辣嘅鮮味,係會隨時間快速流失嘅!擺耐咗,水氣出返嚟,外皮就會變腍,再好嘅功夫都浪費曬。所以,準備好所有嘢,叫齊人開好啤酒,先至開火落鑊!熱辣辣、酥脆多汁嘅炸海鮮,配埋冰凍啤酒或者汽水,呢個先係人生啊!

【Q&A 老饕快問快答】

  • Q:點解我炸嘅海鮮總係冇外面夜市賣嘅咁脆咁香?
    • A: 關鍵通常係「油溫不足」同「冇做回炸搶酥」!外面攤檔爐火夠猛,油溫夠高,而且一定係炸兩次(初炸熟透、搶酥逼油+脆化)。屋企爐火相對冇咁勁,更要用溫度計確保油溫達標(尤其係搶酥嘅高溫),同埋堅持做回炸步驟(即使只係30秒)!另外,粉漿太厚同食材唔夠乾都會影響。
  • Q:炸海鮮想健康啲有冇辦法?
    • A: 實話實說,炸嘢點都有油份。但可以稍作改善:(1) 選用優質耐高溫油(如高油酸葵花籽油),絕對唔好用回鍋油!(2) 粉漿越薄越好,減少吸油。(3) 堅持雙重炸法,尤其係高溫搶酥,有效逼出多餘油份。(4) 使用瀝油網架,唔好焗住啲油。(5) 唔好食咁多粉漿厚嘅部位(有時我會剝走部分厚粉)。(6) 搭配大量生菜、洋蔥絲或者檸檬一齊食,解膩。當然,最健康就係... 食少啲,或者去夜市買一份同朋友開心share啦!
  • Q:屋企冇溫度計點算?點樣判斷油溫?
    • A: 傳統方法睇泡泡同筷子:
      • 筷子測試: 將乾嘅木筷子(唔好用膠或金屬)插入油中,如果筷子 周圍冒出細密嘅小氣泡(好似汽水泡咁),通常係到達中溫範圍(160-180°C),適合初炸。
      • 粉漿測試(最準):一小滴 粉漿落油鍋(小心彈油):
        • 沉底,慢慢浮起 -> 太低溫 ( 繼續加熱。
        • 沉到中下層快速浮起,周圍有 持續嘅細緻氣泡 -> 約160-170°C (中溫) -> 初炸落鑊溫度。
        • 一落就 浮喺表面,即刻 快速冒大泡 -> 約180-190°C (高溫) -> 搶酥回炸溫度。
      • 聽聲: 食材落鑊時發出 持續嘅「滋滋」聲,表示油溫足夠。如果只係「啲啲嗒嗒」幾聲就靜咗,油溫通常唔夠。
      • 睇煙: 油開始有少少煙(唔係大量濃煙!濃煙表示油溫過高或油變質!),通常接近或達到高溫。呢個方法比較難掌握,唔建議新手單靠睇煙。

希望呢篇落足心機、充滿我個人經驗(同血淚教訓)嘅長文,可以幫到各位熱愛炸海鮮嘅同好!記住,煮食冇絕對,多練習、多觀察、多嘗試,總會搵到最啱你口味同屋企爐頭嘅完美「炸海鮮」方程式!下次喺夜市食到好正嘅炸海鮮,不妨細心觀察下阿伯點操作,偷下師!煮得開心,食得滿足!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