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一個在臺灣爬山涉水超過15年的老驢友,大坑這片山林簡直就像我家的後花園一樣熟。每次聽到有人問「臺中哪裡爬山好?」或是「大坑步道哪條最難?」,我就忍不住想分享一下我的「血淚心得」(笑)。網上資訊很多,但總感覺少了點「實戰感」和「真實排名」,尤其那個讓人又愛又恨的「大坑步道難度排行」更是眾說紛紜。今天,我就用我磨平了好幾雙登山鞋的經驗,來給大家一份超真實、接地氣、不灌水的「大坑步道難度排行」,順便聊聊交通、停車、步道細節、周邊好料,還有那些你絕對不能忽略的注意事項。準備好了嗎?咱們出發!
目錄
交通 & 停車:開車族頭痛,早鳥有福
大坑步道群位置不算太偏僻,就在臺中市北屯區,但如果你是假日開車去,尤其是天氣好的週末,停車絕對是第一道關卡!相信我,那份期待登山的熱情,很容易在找停車位時被消磨掉一半。
- 主要登山口: 集中在連坑巷、清水巷、東山巷這一帶。1-5號在連坑巷那頭,6-10號在清水巷、東山巷這邊。別傻傻只認一個點!
- 停車現實面:
- 連坑巷區域 (1-5號): 路邊白線停車位少得可憐,尤其靠近登山口的路段,假日8點後基本滿位。要麼你超早到(7點前),要麼得停到比較外圍的巷子再走一段路進去。附近有些私人收費停車場,假日通常$100/次,搶錢啊!但有時候實在找不到位子,也只能認了。
- 清水巷/東山巷區域 (6-10號): 情況稍微好一點,特別是9號、10號登山口附近,因為旁邊就是大坑地震公園,有比較大片的免費停車場。但是! 假日熱門時段一樣爆滿,特別是9號登山口前的停車場,常常一位難求。我的血淚教訓: 有一次抱著僥倖心理9點到9號口,繞了快半小時才在比較遠的巷子裡擠到一個勉強能停的位置。所以,真的,能早就早! 6號、7號、8號口附近路邊停車位也有限,要碰運氣。
- 其他選擇: 有些人會停到大坑9號步道下方的經補庫停車場(收費),或者更外圍一點的東山樂園附近再走過來,但就要多走十幾二十分鐘柏油路,還沒開始爬山就走累了... 不是不行,但你要有心理準備。
- 機車族: 相對幸福很多,登山口旁通常能找到位置停。
結論: 開車去大坑爬山,早到是王道(7:30前最理想)。準備好零錢應付私人停車場,或者穿上你的徒步鞋,把找停車位也當作熱身的一部分吧!
步道介紹:挑戰與風景的協奏曲
大坑步道群之所以迷人,就在於它的多樣性。從親民好走的木棧道,到需要手腳並用、爬到你懷疑人生的原始土坡,這裡通通都有。官方編號1到10號,加上風動石公園區(5-1號)和新整建的10-1號,構成了這片豐富的登山網路。每條步道都有自己的個性,串聯起來又能玩出各種組合。重點是,它離市區近,抬腳就能親近山林,難怪是臺中人的最愛。不過,別被「步道」二字騙了,有些路段,真的不簡單!這也是為什麼大家這麼關心大坑步道難度排行,都想挑個適合自己的挑戰。
步道資訊:魔鬼藏在細節裡
這部分絕對是重點!網上很多資訊只說「難」或「不難」,但到底難在哪?花多少時間?我根據自己的經驗(有時是教訓),整理出最實用的資訊,直接做成表格,一目瞭然,特別是大家最關心的大坑步道難度排行,我給了自評星級和坑爹指數(笑),絕對真實!
營業時間:
- 原則上24小時開放。BUT!強烈不建議摸黑走,尤其是難度較高的原始步道(像5號、5-1號、4號部分路段)。晚上視線差,路況複雜,危險係數飆升。有些步道入口晚上會有關閉的閘門(比如去風動石的5-1號入口),但步道本身是開的。
- 良心建議: 最好在天亮時段行走,安全第一。早上5、6點開始爬的人很多。
步行時間:
- 官方時間通常偏樂觀(或者是以體能超好的人為標準?)。我的表格是基於一般體能、走走停停拍照的經驗值,給你更實際的參考。記住,上下坡速度差很多!下坡可能只要上坡一半的時間。
步道長度:
- 官方資料有時是單程(到最高點或端點),有時是環狀總長,容易搞混。表格裡我儘量標註清楚是「單程長度」還是「環狀/來回總長」,讓你計劃路線更清楚。
步道難度:
- 這是核心!官方分級(親山、登山、挑戰)僅供參考。我的自評星級(1-5星)和坑爹指數(1-5個坑) 結合了坡度、路況(木棧階梯 vs 原始土石 vs 繩索)、體力消耗和心理壓力(恐高者慎入路段),更貼近真實感受。大坑步道難度排行看這裡最準!
步道型別:
- 主要分三種:木棧階梯型(維護好,階梯多)、原始山徑型(土石路,需手腳並用)、綜合型(前面階梯,後面變原始)。型別直接影響難度和體驗。
是否申請:
- 統統不用申請! 這是大坑步道方便的地方,抬腳就走。但請務必注意安全,告知家人行蹤。

大坑步道資訊一覽表 (含真實難度評比)
步道編號 | 主要登山口位置 | 步道長度 (約) | 步行時間 (單程/環狀) | 官方難度 | 老驢自評難度★ (1-5) | 坑爹指數🕳 (1-5) | 步道型別 | 亮點 / 注意事項 |
---|---|---|---|---|---|---|---|---|
9號 | 地震公園旁 | 1.6km (單程到觀音亭) | 上40-60min / 下25-40min | 親山 | ★☆☆☆☆ (1) | 🕳 (1) | 寬敞木棧階梯 | 假日超熱鬧!攤販多,像登山夜市。坡度緩,新手、親子首選。觀音亭展望普通。 |
6號 | 清水巷 | 1.5km (單程) | 上45-70min / 下30-50min | 親山 | ★☆☆☆☆ (1) | 🕳 (1) | 木棧階梯 | 階梯較陡且連續!中間涼亭少,考驗耐力。人比9號少。終點觀音亭與9號相通。 |
10號 | 東山路一段(東山樂園對面) | 1.2km (單程) | 上35-55min / 下25-40min | 親山 | ★☆☆☆☆ (1) | 🕳 (1) | 木棧階梯為主 | 入口不明顯。坡度適中,樹蔭多較清幽。終點平臺展望佳。 |
10-1號 | 10號步道終點平臺附近 | 1.1km (連線10號與9號) | 單程約30-45min | 親山 | ★☆☆☆☆ (1) | 🕳 (1) | 新建木棧階梯 | 近年新開通,指標清楚設施新。坡度平緩好走,輕鬆串連9、10號。 |
8號 | 清水巷(近6號) | 0.95km (單程) | 上40-65min / 下25-45min | 親山 | ★★☆☆☆ (2) | 🕳🕳 (2) | 木棧階梯 | 特色是連續陡上階梯!部分路段階梯高度差大,爬升感明顯。終點三叉路口接5號、5-1號、風動石。 |
7號 | 清水巷 | 1.35km (單程) | 上50-75min / 下35-55min | 登山 | ★★☆☆☆ (2) | 🕳🕳 (2) | 木棧階梯 | 階梯又陡又長,部分路段有扶手。中後段較原始。終點觀音亭同6、9號。考驗心肺! |
5號 | 連坑巷 | 1.4km (單程) | 上60-90min / 下40-60min | 挑戰 | ★★★★☆ (4) | 🕳🕳🕳 (3) | 原始山徑 + 繩索 | 著名體能訓練場!超陡土坡,極度依賴繩索攀登拉撐。易滑,濕雨後強烈勸退!終點黑松亭接4號或經8號下山。手套必備! |
5-1號 | 靠近5號起點 | 0.9km (單程往風動石) | 上40-65min / 下30-50min | 挑戰 | ★★★★☆ (4) | 🕳🕳🕳 (3) | 原始山徑 + 繩索 + 木梯 | 通往知名景點風動石。前段陡峭原始山徑需拉繩,中段有超長垂直木梯(超過70度!),頂端風動石視野壯闊。懼高者慎入!濕滑時極度危險。 |
4號 | 連坑巷 | 1.9km (單程) | 上80-120min / 下50-80min | 登山 | ★★★☆☆ (3) | 🕳🕳 (2) | 綜合型 (前段木棧階梯,後段原始) | 前段木棧階梯尚可,後段轉為原始林道,坡度較緩但距離長,考驗耐力。終點頭嵙山三角點(小百嶽)。可接5號或2號下山。蚊蟲較多。 |
3號 | 連坑巷 | 1.3km (單程) | 上70-100min / 下45-70min | 挑戰 | ★★★★☆ (4) | 🕳🕳🕳 (3) | 原始山徑 + 繩索 | 與5號齊名硬漢路!陡峭原始土石坡,大量仰賴繩索攀爬,部分路段狹窄。濕滑時極度危險!終點長青橋接2號或5號。手套必備,消耗體力巨大。 |
2號 | 連坑巷 | 1.2km (單程) | 上50-80min / 下35-60min | 挑戰 | ★★★★☆ (4) | 🕳🕳🕳 (3) | 原始山徑 + 繩索 | 與5、3號並列三大挑戰步道。陡、滑、原始!需頻繁拉繩攀爬,部分路段需手腳並用。終點長青橋接3、4號。體力門檻高。 |
1號 | 連坑巷 | 1.6km (單程) | 上55-85min / 下40-65min | 登山 | ★★★☆☆ (3) | 🕳🕳 (2) | 綜合型 (前階梯後原始) | 前段為木棧階梯,後段轉原始山徑坡度較陡。連線頭嵙山與二嵙山。人較少,較清幽。部分階梯損壞需留意。 |
老驢碎念:
- 表格裡的難度和坑爹指數真的很主觀,但我爬了那麼多次,覺得這跟實際感受最接近。大坑步道難度排行裡,5、5-1、3、2號絕對是前段班,別小看它們。
- 時間僅供參考! 我見過體能超好的阿伯一路跑上去,也看過走兩步喘三下的(以前的我...)。量力而行最重要。
- 下雨天、雨後幾天: 除了9、6、7、10、10-1這種階梯為主的步道勉強還能小心走(但階梯還是會滑!),原始步道(5,5-1,3,2,4後段,1後段)真心建議別冒險! 泥土溼滑,繩子也溼滑,踩點難找,摔跤風險大增,別跟自己過不去。我曾在微雨時走過5號,下來時屁股著地好幾次,狼狽不堪。
- 手套: 爬需要大量拉繩的步道(5,5-1,3,2),一雙耐磨的勞工手套是神器!保護手掌,增加摩擦力,省力不少。相信我,繩子磨手的感覺可不好受。
路線資訊:組合樂趣多
大坑步道群好玩的地方就是可以玩「連連看」!利用山頂的休息亭(像觀景亭、觀音亭、黑松亭、長青橋、頭嵙亭)作為樞紐,可以串接不同路線,變化出各種O型、A型路線,滿足不同體能和時間需求。我來推薦幾條經典組合,幫你規劃:
親子休閒路線 (約1.5-2.5小時):
- 單純9號: 最輕鬆,原路來回。終點觀景亭有小吃攤補給。
- 9上10下 / 10上9下: 利用10-1號步道連線9號和10號,完成一個小環線。9號熱鬧,10號清幽,體驗不同風情。10-1號輕鬆好走。推薦組合!
- 單純6號: 階梯連續陡上,體能門檻稍高於9號,人潮較9號少。
進階訓練路線 (約2.5-4小時):
- 8上5下: 清水巷8號登山口上(連續陡階梯熱身),到黑松亭轉5號步道下(挑戰原始拉繩路段)。下5號比上5號輕鬆一點點(心理壓力較小),但依然需要體力技巧。注意5號終點出來是連坑巷,離8號起點有段距離(步行約15-20分鐘)。需要接駁或走回去開車。
- 7上6下 / 6上7下: 全程階梯挑戰!7號陡長階梯上觀音亭,轉6號陡階梯下,清水巷同點進出。體能充電之旅!
- 4號上頭嵙山O型: 連坑巷4號口上(前階梯後山徑),到頭嵙山三角點後,接5號步道下(挑戰拉繩),回到連坑巷。經典縱走,難度中高,總時間較長。注意5號下坡需專注。
挑戰王者路線 (約3-5小時以上):
- 5上5-1下: 連坑巷5號口上(地獄級拉繩陡上),到黑松亭稍歇,轉往5-1號風動石方向(爬垂直木梯),看完風動石後順5-1號下(需下木梯、拉繩下陡坡)回連坑巷。心肺、肌力、膽量三重考驗! 手套必備,懼高者請跳過垂直木梯那段。
- 2、3、4縱走: 連坑巷2號口上(陡拉繩),到長青橋轉3號(繼續陡拉繩)上到黑松亭,再轉4號到頭嵙山三角點,最後選擇5號或原路下。大坑原始三雄連走,體能門檻極高,需充足準備。只推薦給經驗豐富、體能充沛的山友。
- 頭嵙山連嶺縱走: 較長的路線,需接駁。例如從1號或4號起步到頭嵙山,再往二嵙山方向走(屬頭嵙山連嶺步道),最後下到其他登山口(如中興嶺)。路程遙遠,需詳細規劃。
路線規劃Tips:
- 查地圖: 上山前用手機地圖App(像Google Maps)或登山App(像健行筆記)研究好路線走向、岔路口位置。山頂亭子都有明確的指標。
- 估時間: 把各段步道預估時間加起來,再加個30%-50%的緩衝時間比較保險。別忘了算下山時間!
- 接駁問題: O型路線最方便(同點進出)。A型路線(不同點進出)要事先想好交通接駁方式(另一臺車、叫車、或步行回去取車)。步行距離可能不短(比如從5號口走回8號口)。
- 補給點: 主要補給點集中在觀音亭(6/7/9號交匯) 和黑松亭(5/5-1/8號交匯),假日有攤販賣水、運動飲料、簡單小吃(香腸、茶葉蛋)。其他地方几乎無補給,水要帶夠!
- 量力而行: 組合路線雖有趣,但強度加倍。新手別好高騖遠,先從單條開始嘗試,熟悉了再挑戰組合。安全回家最重要。

附近景點:爬完山的好去處
辛苦爬完山,當然要犒賞一下自己!大坑周邊有不少好吃的和好逛的,整理幾個我常去的:
景點名稱 | 介紹 | 地址 | 交通 | 營業時間 (約) |
---|---|---|---|---|
東東芋圓 | 大坑必吃招牌! 芋圓、蕃薯圓用料實在,口感Q彈有嚼勁。另有仙草、豆花、刨冰等多種選擇。爬山下來吃一碗,冰冰涼涼超滿足!假日人潮洶湧。 | 臺中市北屯區東山路二段48號 | 距離1-5號步道登山口約5-10分鐘車程。開車、騎車較方便。假日停車位難找。 | 平日 09:00–22:00 假日 09:00–22:30 (賣完會提早打烊) |
老芋仔芋圓 | 東東的強力競爭對手!同樣主打手工芋圓、蕃薯圓,口感偏軟嫩一些。特色是綜合口味(芋頭+地瓜)和芋頭牛奶冰。個人覺得兩家各有千秋,都值得試試。 | 臺中市北屯區東山路一段408-2號 | 距離東東芋圓很近,也在東山路二段上。交通狀況同東東。 | 09:00–22:00 (週三公休!注意) |
紙箱王創意園區 | 用紙打造的創意王國!裡面有紙做的城堡、椅子、甚至小火車(需額外購票)。適合親子同樂,拍照效果有趣。有餐廳可用餐(餐點普通,吃氣氛)。紀念品店可買紙藝品。 | 臺中市北屯區東山路二段2巷2號 | 位於大坑圓環旁,距離各登山口約10-15分鐘車程。有附設停車場。 | 平日 09:00–18:00 假日 09:00–19:00 |

老驢建議:
- 芋圓選擇: 東東、老芋仔各有擁護者。我個人偏好東東的Q勁,但老芋仔的芋頭牛奶冰很贊。假日哪家排隊人少就去哪家吧!別餓著肚子等太久。
- 紙箱王: 如果是帶小朋友,或者喜歡拍照,可以順路逛逛。純大人且不好此道者,可能覺得稍顯無趣,門票錢省下來多吃一碗芋圓更划算?(個人觀點啦!)
- 其他小吃: 大坑圓環附近還有其他小吃攤、甕缸雞餐廳等,可以多探索。9號步道口假日也有很多攤販(水果、烤玉米、香腸等)。
注意事項:平安回家才完美
爬山是開心事,但安全永遠排第一。根據我多年的經驗(和教訓),整理幾點特別重要的提醒:
- 鞋子: 抓地力好的登山鞋或健行鞋是基本要求! 絕對不要穿平底休閒鞋、拖鞋、皮鞋!尤其是原始土石步道,一雙好鞋能救命。我親眼看過穿平底鞋在5號步道滑跤的,真的危險。
- 裝備:
- 水!水!水!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尤其夏天,消耗量巨大。至少帶1500cc以上(視個人需求、步道難度、天氣調整)。
- 手套: 爬原始拉繩步道(5,5-1,3,2號)強烈建議戴工作手套(五金行那種便宜的就很實用)。保護手不被繩索磨傷,增加摩擦力也更安全。
- 登山杖: 對於下坡多或階梯多的路線(像6、7、8號下山),登山杖能有效保護膝蓋,節省體力。原始步道上坡有時也能借力。特別是膝蓋不好的朋友,一定要帶!
- 防曬: 很多步道樹蔭不足(尤其是階梯步道),帽子、太陽眼鏡、防曬乳不可少。
- 防蚊蟲: 山林裡蚊蟲多,尤其雨後或靠近植被茂密的地方(像4號後段),防蚊液必備。
- 簡易醫藥包: 攜帶OK繃、消毒藥水、彈性繃帶等簡易急救用品,處理小擦傷或水泡。
- 行動電源 + 離線地圖: 手機保持有電,下載好離線地圖以備不時之需(山區訊號不穩定)。健行筆記App很好用。
- 天氣: 出發前務必查天氣預報!
- 雨天、雨後: 強烈不建議挑戰原始步道(5,5-1,3,2號及其組合)!溼滑危險度激增,容易滑倒摔傷。木棧階梯(6、7、8、9、10號)也要非常小心行走。
- 夏季: 注意防曬、補充水分,預防中暑。儘量避開正午最熱時段。
- 冬季/清晨: 部分步道(尤其山頂開闊處或風動石)風大較冷,帶件防風外套。
- 體能評估: 誠實面對自己! 網上說的「輕鬆」路線,可能對你來說並不輕鬆。別為了面子硬闖高難度路線。參考我的大坑步道難度排行表格,從簡單的開始。爬山是為了開心和健康,不是比賽。
- 結伴同行: 儘量結伴而行,尤其挑戰難度較高的路線。互相有個照應。
- 路線資訊: 行前規劃好路線,瞭解岔路口位置和方向。登山口的導覽圖和山頂的指示牌要看清楚,不確定就問人(通常山友都很熱心)。
- 量力而退: 如果中途感到身體不適(頭暈、體力不支、抽筋等),或者天氣突然變壞,不要猶豫,立即撤退下山。安全最重要,山永遠在那裡。
- 無痕山林: 垃圾請務必自行帶走! 食物殘渣果皮也請帶下山(不要亂丟喂野生動物)。保護環境,人人有責。

Q&A:常見問題快速答
最後整理幾個常被問到的問題,簡潔回答:
Q1:哪條步道最適合親子或爬山新手?
A: 首推 9號步道!坡度最緩、路面寬敞好走(木棧階梯)、假日還有攤販補給(終點觀音亭)。10號步道也適合,樹蔭多較清幽,終點視野好;可搭配 10-1號步道 與9號形成輕鬆環線。6號步道體能門檻稍高於9號(階梯較陡且連續)。
Q2:想挑戰最有名、最刺激的路線是哪條?
A: 最具挑戰性且知名的當屬 5號步道(超陡土坡拉繩攀爬)和 5-1號步道(通往風動石,有著名垂直木梯)。這兩條都是 大坑步道難度排行 頂端的狠角色,需要良好體能、裝備(手套必備!)和膽量,強烈不建議雨天或新手嘗試。3號、2號步道 也屬高難度原始拉繩路線。
Q3:爬完山想吃最有名的芋圓,推薦哪家?
A: 大坑兩大芋圓名店:東東芋圓(口感Q彈有嚼勁,綜合冰選擇多)和 老芋仔芋圓(口感偏軟嫩,芋頭牛奶冰是特色)。兩家都在東山路二段上,距離步道不遠。假日通常都大排長龍,可依當天人潮或個人偏好(想嘗試哪種口感)選擇。個人覺得都值得一試!